其陈述(论述/论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识别和描述,即,基于特定的法学概念对于涉及法理的法律世界存在物(或建构物)、关系、状态、行为等对象进行识别、刻画和说明。
因此,探寻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司法程序中的现实风险,并寻找化解之策,将其妥善运用到司法程序中,才能发挥其正面效力。因此,当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司法裁判之中,法院由于缺少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所需的科技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不依靠人工智能企业的力量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司法裁判的有机结合。
当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司法裁判,法官利用其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处理,可以毫无顾忌地对案件当事人形成初步印象或偏见。另外,人民法院与技术企业合作研发的系统也逐步投入使用,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发206系统的过程中,作为人工智能企业的先锋,科大讯飞派出的技术人员就超过300人次。④ 从另一方面而言,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审判中更多的是考量案件的相同或相似点,很难运用法律人推理过程中的目的解释来诠释案件。{29} 申言之,司法机关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审判时,应严格规范使用行为,针对具体案件使用人工智能审判技术注重个人信息保护,以免造成信息泄露而承担责任。其成熟运用的先决条件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算法运行,何为算法运行?通常可以理解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时,系统处理问题的思路及方向。
人工智能作为辅助性的技术方式,其目的旨在提升司法程序之效率。{20}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可便利社会公众接近司法使之成为保障司法公正的催化剂。因此,坚持公正司法,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12]按照这个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成就,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成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律师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法治使命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使命,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所承载的重大责任。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供了原则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20]。[19]从实践指向上看,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这是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7],所以当然也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往往同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松有很大关系。
[33]同时,政府是执法主体,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老百姓深恶痛绝,必须下大气力解决[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承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定出来之后,必须经过实施,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8页。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11-12页。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24]这些关于立法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回应了人民的期盼。[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43页。
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承载起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的总体方向:为了保障人民权益而立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喻中,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8。一般而论,法治承载的重大责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实现社会生活的有序化,进而保障国泰民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8]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镶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如前所述,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为此,应加强民主立法,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25]。同时,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
彭真同志说立法就是在矛盾的焦点上‘砍一刀,实际上就是要统筹协调利益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5]按照这些深刻的论断,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基础,它承担着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责任。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11页。这些要求为创制公平正义的法律提供了指引,是保障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指南。
[21]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8日,第1版。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在立法过程中,一定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也可以因此而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地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更有效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全面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如果在法的实施环节充分体现公平正义,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在法治的下游地带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3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67-68页。我们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39]。什么叫法治使命?从字面上看,所谓使命,多指重大的责任[2],而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首先,从立法环节来看,应当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以高质量的法律体系保障人民权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新时代,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尤其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所承载的重大责任。
本文由潜心笃志网发布,不代表潜心笃志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usjbn.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sik/1669.html